梁家河心得體會:“脫口而出”的修養來自書本
時間:2018-08-02 來源:劍榕13標 饒祥
曾看過一篇報道,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,在柏林做了演講,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。演講中,習近平用《浮士德》中的人物“墨菲斯托”,回擊西方社會的“中國威脅論”,反應速度之快,可以說就是“脫口而出”。我當時沒有太在意,只驚嘆于其才華與修養,卻忘了深入探究原由,直到今日,聽完《梁家河》第五集音頻,我才恍然大悟,那“脫口而出”的修養竟然是來自書本。
1969年,習近平作為知青來到梁家河,那個時候的梁家河并不富足。即使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,習近平從未有一刻松懈過他那顆堅持學習的心,在梁家河的七年,他始終堅持讀書,堅持“修身”,最終,走上這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康莊大路。
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,這句話出自《 禮記·大學》,大概意思是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只有自己的修養起來了,才足以去謀劃其他事情。而對于當時的習近平來說,他到梁家河那會兒,還只是個15歲的小娃娃,這么小的娃娃談何平天下,習總書記當時也是這么想的,“我當時想,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,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,就是讀書、修身。”
對讀書的熱愛與癡迷,貫穿習近平的人生軌跡。從梁家河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,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,習近平一路走來,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、一種工作責任、一種精神追求。梁家河有件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,一位來自北京五十七中的學生說他有本《浮士德》,習近平跑了30里路去找他借。習近平還讀過許多俄羅斯作品,普希金的愛情詩《葉甫蓋尼·奧涅金》,萊蒙托夫的《當代英雄》,托爾斯泰的《戰爭與和平》......翻閱“習近平書單”中的書籍,如同走進一個遼闊而自由的思想世界。
習近平直言:“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。”越是品讀經典,越能擁有廣博的知識、博大的胸懷、崇高的信念、堅強的意志,可見讀書對一個人修養的影響之大。
“毫不夸張地說,當時的文學經典,能找到的我都看了,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。”習近平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,一個人能“脫口而出”的東西,必然是曾經熟悉的事物,而最簡便快捷的方式,就是讀書了。
在習近平看來,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能給人啟迪,也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相互了解、溝通的方式。讀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,更是一個不斷成長、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,換句話說,只有逐漸達到“修身”的目的,然后才能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。
習總書記的學習觀是我們應當學習的,只有靜心“修身”,堅持學習,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守住學習的動力與耐力,我們才能達到“脫口而出”的修養。